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翻译现代性——赵稀方教授讲座纪实
作者:史红霞 廖梦蝶   来源: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20-11-20

金秋时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稀方教授应邀为我院作题为“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的学术讲座。作为外国语学院2020外语论坛暨校庆六十周年系列学术报告,本讲座由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中外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文学研究中心承办,十一月十四日下午三点准时开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的杜志卿教授、刘镇清副教授、陈恒汉副教授、苏文健博士等部分教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线下参与了此次讲座,众多的校内外师生线上聆听。讲座由中外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陈历明教授主持。

赵教授从后殖民理论切入,梳理并解释晚清至五四甚至当代文学、文化翻译实践中,在本土文化环境制约下,原作与译作两者之间的不对等、非透明的(归化)转换过程及其背后的成因,不仅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晚清到五四的翻译学的发展,也从微观的角度,针对《茶花女》《毒蛇圈》和《天演论》等翻译文本,分主题研究“译名之争”和“圣号之争”等翻译事件。他打破了原著中心论的传统,将翻译作为一个文化阐释和文化塑造的手段加以研究,认为翻译的移植并不是天然的对等,变化是必然的。正如后现代历史观念的变化,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文化研究视野里的翻译研究由研究“翻译如何对等”到“翻译为什么偏离”。翻译偏离的原因,自然是历史语境的变化使然。

赵教授层层剖析和梳理中国式改写的习惯与不足之处,将西方最新理论应用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野,关注文本转换的历史性和当下性,发掘和透视中西相遇所生发的种种问题。赵教授着重翻译与文化建构的关系,超越一般的历史叙述或翻译家的个人取向等,着重讨论翻译作为文化建构的一种重要手段及其现象。赵教授以其广博的学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分析了晚清以还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翻译案例,力图将思潮更迭和语种文学结合起来,从而生动地呈现了特定时期我国文学翻译的纵向发展轨迹。

陈历明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性梳理,认为赵教授博览群书,旁征博引,以问题为导向,阐述了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现代性的种种面向,不乏洞见与独见,很有启发性。论者从容平实,毫无夸饰,独具匠心,卓然成家。赵教授不仅回答了多位师生提出的问题,更以此为我们重新思考翻译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提供了匠心独运的视角,从参与者的热烈掌声中见出,这当是真正的独立学者之魅力所在吧。

上一条:陆建德先生莅临我院讲学

下一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应邀为我院做学术讲座

关闭

版权©2019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    电话:(0595)22691795   邮编:362021E-mail: wyx@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2060号-4


微信公众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今日访问: 次 /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