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台湾中央研究院王道还教授、彭小妍教授莅临外国语学院讲学
作者:马双   来源: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6-11-17

2016年11月8日晚,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彭小妍先生、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院王道还先生,应本院翻译研究所陈历明教授之邀,在庄为烜报告厅分别作题为《跨文化词汇:「人生观」与欧亚反启蒙论述》以及《重读《天演论》,兼论严复译作研究》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陈历明教授主持,副院长杜志卿教授以及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部分教师出席,本院研究生及对翻译感兴趣的本科学生也参听了讲座。

由王道还先生率先主讲。他从《天演论》的来源、历史与影响出发,首先指出《天演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起点,自《天演论》出版以来,西学就成为了中国思想家无可回避的资源,这本书使得中国人开始认真面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西学背景,对原作者赫胥黎著书的理论基础达尔文演化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从翻译学角度对物竞天择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独到的解析。先生不仅从人类学、文化学、生物学等不同角度对自然史、物种、选择等专业术语和概念进行了另类知识的考古,而且提出翻译是至关重要的,翻译要超越文字的主张。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演讲风格生动活泼,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引来阵阵掌声。讲座尾声,在场师生就翻译以及知识建构问题与王先生进行了饶有兴味的交流与探讨。

之后彭小妍先生登场,她从德法日人生观论述的关键概念引出我与非我的主线,对“人生观”提出的思想历程以及对中国1920年代以后的人生观运动所启动的情与理性做了细致讲解,她主张从反启蒙counter-enlightenment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观论战,认为1920年代的人生观论述,是跨越欧亚文化的思想运动之一环。“人生观”一词是现代日文的译词,译自德国哲学家倭伊铿的哲学概念,认为启蒙理性以“我”来归纳、掌控世界,导致主体(我)与客体(非我)分离,因此,寻求主客合一的道路,成为欧亚反启蒙运动的关键课题。讲座中,彭老师通过辨释张君劢、杜里舒以及倭伊铿之间的学术联系和学说主张,对玄学、人的本质、启蒙、对启蒙理性及主智主义的反动做了独到而入微的讲解。透过人生观的翻译,重申语言文学的跨文化蕴含。

彭先生多年来在美国哈佛大学求教于世界著名汉学家韩南(Patrick Hanan),精通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对哲学历史的广博涉猎让人叹服,其演讲娓娓道来,听着如沐春风。讲座的最后,外院师生也提出了一些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彭先生都一一作了得当的回答。

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师生普遍感觉受益良多,此举有益于扩展我们对跨学科研究的思路,也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海峡两岸学界的异同。最后,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彭、王先生伉俪的博学与亲和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必将促进华大与台湾的学术交流和了解。

上一条:美国德保罗大学John Shanahan博士莅临外院讲学

下一条:日本成城大学陈力卫教授莅临外国语学院讲学

关闭

版权©2019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    电话:(0595)22691795   邮编:362021E-mail: wyx@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2060号-4


微信公众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今日访问: 次 /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