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会议 > 正文
外语课程思政与教学能力发展高端论坛在华侨大学成功举办
作者:徐璐瑶 尤志聪   来源: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9-11-29

2019年11月24日,由华侨大学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外语课程思政与教学能力发展高端论坛”在泉州校区杨思椿科学馆五楼多功能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次学术论坛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建德教授、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石坚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铭玉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担任大会主旨发言嘉宾。此次公益学术论坛吸引了来自华侨大学和省内外20多所高校近200名中青年学者前来参会。

外国语学院党委谢友福书记主持开幕式。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教授致开幕词,她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统一,把握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她表示,此次论坛极具前瞻性和时代性,邀请的专家都是全国外语学界的顶尖人物,系列报告很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引领性,希望外国语学院借此举办论坛之际,虚心向各位专家求教,拓展学术视野,进一步加强外语思政改革探索,也诚挚希望各位专家能不吝赐教,对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谢友福书记主持开幕式

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教授致开幕词

华侨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志兴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三个要点。第一,课程思政和教学能力是目前外语教学的研究热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热点和最新动态,教学研究也应当紧跟最新动态,教师授课方法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二,课程思政指育人和课程渗透融合。我们要深度思考如何使思政与课程融合得润物细无声。第三,外语类课程量大面广,覆盖全校学生,因此做好外语课程思政意义重大。

曾志兴处长致辞

毛浩然院长在致辞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各位发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所长陆建德教授曾担任两家权威期刊主编,德艺双馨,学养深厚;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主持了两个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和慕课,其学院还有13项精品课程正在建设中,成果丰硕,在文学课程的思政引领方面经验丰富;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铭玉教授虽然是俄语小语种出身,但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是全国领军人物,这次重点请他讲授教学和科研的互动途径;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石坚教授曾规划操刀四川大学全方位教育改革,吸引教育部将全国教育大会放在四川大学召开,使川大成为全国高校的样板典范,他将以个人的一系列真实、感人且高屋建瓴的案例诠释在外语课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毛浩然院长致辞

陆建德教授首先做题为《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政治视野》的报告,指出文史读得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缺陷。从事语言教学的人一定要提升英语文学方面的素养,使自己从中受益,也使学生从中受益。其次,陆教授列举了上世纪20年代以钱钟书为代表的一批外文系学者的逸事,点明现在的教师有时过于看重语言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接着,他列举了一批外国作家,证明大量英国文学作品与政治话题密切相关,如14世纪的英国文学家杰弗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腐败教会的批判;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戏剧中“刺杀凯撒”和“大将军寇流兰”的政治演说部分对修辞学的注重。之后,陆教授强调敏感的语言修辞意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思想感情会随着语言的退化而退化,所以一定要使语言丰富、精细且带有个人特点,教师可在外语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在17至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以及二战后等不同时期的英国,文学家们的作品都深刻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最后,陆教授总结英美文学教学和政治视野是个庞大的话题,教师应当通过这一话题做好教学工作,把学生培养成情感、政治、思想诸方面都成熟、健全的人。

陆建德教授

接着,李成坚教授在题为《信息化背景下的金课建设》的讲座中,围绕“信息化时代的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从精品课到金课:对标‘两性一度’”和“金课(群)助力国际人才培养”三个主题,分享了西南交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心得。李教授简要介绍了其线上课程从项目申报、教学团队培育发展、课程设计和视频录制到课程正式在慕课上线的整个过程和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概况。她强调在理工科院校文科被边缘化的现实中,文科的学科建设应当自立自强。李教授就其所参与的课程建设项目解读了在线课程建设的历程和走向,总结了当下课程建设的优缺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教授随后提出关于慕课的后续思考,她以“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英美文学”为例,介绍了这一校级通识课程的课程时长、教学内容、学习检测、课程要求和考核占比等。她提出要打造人文通识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注重以系列问题和主题引领学生,实现外语课程思政功能。在“金课(群)助力国际人才培养”方面,李教授介绍了西南交大的通识课程建设、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基于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和国际熊猫课程。最后总结: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外语教师应当以新型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改革。在慕课热潮建设过程中,注重课程定位、内容设计和类型布局的冷静思考和理性实践。

李成坚教授

当天下午,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以《教学与科研互动转化的有效路径》为题,向大家阐述了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跨学科知识、思辨思政和理论密不可分等重要知识,内容丰富多彩,谈吐幽默风趣,深受台下听众的敬重与喜爱。王铭玉教授主要从六大板块对主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即外语科研的性质与意识、外语学术论文的类型、学术论文题目的确定、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外语期刊及投稿路径,和论文、学问及境界。王教授指出:“教学与科研是相长关系,任何认为两者相克的看法均是不攻自破的悖论。”此外,他进一步提出,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具备如下四点基本要素:1)扎实的外语专业基本功;2)广博的知识;3)现代化教学的意识;4)科研意识,其中,当今外语科研的意识存在着“有知识而无见识”“有论域而无论题”“有说明而无议论”三大通病,而解决办法则需要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三大关系当中学会提炼问题意识、把握攻题效益、提升化题本领。而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更要认识到学会时间管理碎片化、学术整理模块化、篇章构建结构化的高度必要性。王铭玉教授此番讲述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幽默风趣、佳句频出,分享了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的独特见解,讲述了“日常三部曲”和“20+5手机管理法”的内涵要点,体现了非凡的创新精神、自制能力和实践精神。

王铭玉教授

在第四场讲座中,石坚教授以《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育人》为题,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沉稳有力、发人深省地阐述了“教学—教育—育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点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均有同一落脚点——“育人”,指明教书育人当如同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石教授提出:1)教育应该是为未来的教育;2)关于教与学,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学”;3)外语课程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4)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应考虑如下创新点:创新教学理念、明确发展目标、明确科学定位、打通上升通道、构建多元体系、提出多元化办学格局;5)高校应切实深入思考“办学、教育、教师”三大问题并寻求创新;6)外语课程应充分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7)本科生乃至更高阶的教育应当从“听说读写译”上升到“读写思辨创”;8)外语教师应与学生交心交友,教学相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石教授在讲座上分享了自己求学、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感人事迹,鼓励教师以小见大,以身作则,通过打造高尚品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深刻地认识体验“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为了未来”的真谛。最后,石坚教授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润物细无声是根本途径,是激励培育学生的重要方法,是营造书香教学相长的康庄大道。

石坚教授

四场讲座结束之后,毛浩然院长在闭幕式上提纲契领,深度总结如下:1)外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培养正确有效的外语课程思政意识,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培养富有爱国情怀高质量人才方面下真功夫,避免培养出有才无德甚至胡作非为危害社会的动乱暴徒。2)外语教师要教学相长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沿,充分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下金课建设与外语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和重要性。3)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密不可分,要学会在忙碌的教学当中赋能活化,将科研时间从碎片化提升到结构化,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写则殆。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以及学术话语输出能力。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勤于动笔输出,避免只进不出,实现教学相长。

会场全景

此次高端论坛内容详实,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专家们腹有诗书、口吐莲花,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四场讲座既有文学滋养育人的高端引领,又有金课建设的经验分享,既有教学科研灵活平衡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案例,又有触及心灵深处感人肺腑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真实案例,既为推进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引领发声,又为广大中青年教师提供了颇具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前沿性的教学科研示范,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高度赞誉。

上一条: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第六届年会暨语用修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侨大学举行

下一条: “第二届中日语言与翻译求索论坛”圆满落幕

关闭

版权©2019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    电话:(0595)22691795   邮编:362021E-mail: wyx@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2060号-4


微信公众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今日访问: 次 /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