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作者:张新新   来源: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6-06-06

2016年5月30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殷企平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文学阐释三境界”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小萍教授和英语系主任杜志卿教授共同主持。

讲座伊始,殷教授指出外国文学研究的最大难题在于“理解”。他认为,理解首先是一门艺术,而艺术不是用简单的模式或纯粹的概念就能涵盖的。由此,他提出文学阐释的三个境界并逐一展开论述。“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是其中的第一境界,它意味着读者需要努力克服文字的异化作用。殷教授以为,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的隐喻性,以及随之而来的语言与思想/现实之间产生脱节的情形。语言的隐喻性使各个时代的作家遭受“思想在言语中异化”的挫折;同时,语言的隐喻性又是一种生机,它为克服这种文字异化提供了可能性。于是,殷教授又讲述了文学阐释第二境界,即“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解决文字异化的问题指明了方向。要达到这一境界,读者需体悟语言的启示性,熟谙语言的局限性和暗示力相生相克、二律背反的道理,并通过文本细读来掌握作品的结构性意象。而“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则是文学阐释的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殷教授以英国女作家布洛克—罗斯的小说《下一个》的第一段文字为例,阐明了文本与语境结合对体悟“静”“空”的重要意义。殷教授以为,凡是达到这一境界的读者,必能从空白/沉默中读出意义的深邃。

在问答环节,殷教授将文学阐释与说话艺术相类比,并以《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科斯林的对话为例,说明文学阐释应与说话艺术一样注意分寸的把握,以免出现过度阐释的情况。另外,殷教授还向在座师生传授自己论文写作的经验,强调文章前言性内容的写作艺术,并提醒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受理论框架的局限,但又不能忽略理论思考,从而使文章达到“化盐于水”的境界。

上一条:喜讯:万婉博士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下一条:厦门科研团队举行学术沙龙活动

关闭

版权©2019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    电话:(0595)22691795   邮编:362021E-mail: wyx@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2060号-4


微信公众号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110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今日访问: 次 / 总访问: